Luhun Lake 鸟类

当前位置:主页 - 湿地科普 - 湿地动物 - 鸟类

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合集 之鹳形目

发布时间:2021-02-07

鹳形目,学名:Ciconiiformes,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一个目,多为长颈,长腿的鸟类,嘴形不一,但多较大较长。栖于水边或近水地方。觅吃小鱼、虫类及其他小型动物。本目共有6科,中国有3科。鹳形目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,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。


#鹳科

鹳科(Ciconiidae)是鹳形目的一科。鹳科都是大型水鸟,嘴长而粗壮,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,以鱼为主食,也捕食其它小动物。鹳科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,有12属19种,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,我国有3属4~5种,即鹳属的黑鹳、白鹳和东方白鹳,鹮鹳属的白头鹮鹳(彩鹳)以及秃鹳属的秃鹳

黒鹳(学名:Ciconia nigra):是一种体态优美,体色鲜明,活动敏捷,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8日,拍摄人:吕娜,拍摄地点:汪庄

特征:体长约100厘米。雌雄同体。鲜红色的嘴长而直。下胸、腹部及尾下为纯白色。其余都是黑色,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,映出变幻莫测的绿色、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泽。较长的腿红色。眼周裸露皮肤红色。亚成鸟上体褐色,下体白色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冬候鸟,主要越冬于黄河湿地,偶尔见于洛河、伊河、汝河。栖息于河流沿岸、沼泽溪流附近。主要以鱼类,如鲫鱼和泥鳅为食,也吃蛙、蝼蛄、蟋蟀等昆虫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 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8日,拍摄人:吕娜,拍摄地点:汪庄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8日,拍摄人:吕娜,拍摄地点:汪庄


#鹭科

鹭科(学名:Ardeidae)的鸟类为大、中型涉禽,主要活动于湿地及林地附近,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。全世界共有17属62种,中国有9属20种。这是一群很古老的鸟类,大约在5500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动。

苍鹭(学名:Ardea cinerea):是鸟纲、鹭科、鹭属的一种涉禽,也是鹭属的模式种。

  • 拍摄于:2021年01月18日,拍摄人:吕娜,拍摄地点:汪庄

特征:体长约92厘米。雌雄同色。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,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。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,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,状若辫子,黑色。前颈中部有2-3列纵行黑斑。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,尾羽暗灰色,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,羽端分散,呈白色或近白色。胸、腹白色,嘴黄色,脚黄褐色或深棕色。幼鸟头及颈灰色较重,但无黑色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冬候鸟,但也有部分在黄河岸边悬崖上繁殖,全市可见。栖息于沼泽、湖泊、水塘、稻田、河流岸边。栖息于树上,在栖于树上,在浅水中捕食,捕食时站在水中一动不动等待猎物,主要以小型鱼类、泥鳅、虾、蜥蜴、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繁殖期为4~6月,繁殖于小浪底水库的悬崖边凹处,每窝产卵3~5枚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28日,拍摄人:吕娜

拍摄于:2020年08月06日,拍摄人:吕娜

池鹭(拉丁学名:Ardeola bacchus),鹭科池鹭属动物。

特征:体长约47厘米。雌雄同色。繁殖羽,头及颈深栗色,前胸与胸侧栗红色。蓝黑色的背部羽毛甚长。冬季,站立时具褐色纵纹,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。尾短,圆形,白色。幼鸟色浅,胸部具褐色纵纹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夏候鸟,全市河流湿地常见,城市公园可见。栖息于稻田、池塘、湖泊、水库和沼泽湿地。单独或小群进食,主要以小鱼、虾、蛙等为食,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。繁殖同白鹭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28日,拍摄人:王早利

白鹭(Egret),鹭科白鹭属动物,属于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名单上的物种。

其中黄嘴白鹭岩鹭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3日,拍摄人:吕娜

特征:体长约60厘米。雌雄同色。通体乳白色。繁殖时,枕部具有两条狭长而软的长饰羽。冬羽蓑羽常全部脱落。嘴黑色,腿黑色,脚黄色。眼黄色,脸部裸露皮肤黄绿,于繁殖期为淡粉色。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,嘴及腿黑色,脚黄色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3日,拍摄人:吕娜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3日,拍摄人:吕娜

分布及习性:洛阳留鸟,全市湿地常见。白天觅食,成散群进食,主要以小鱼、蛙、虾及昆虫等为食。休息时常一脚独立。繁殖期为3-7月,常和其他鹭类一起筑巢于大树上,巢的形状为浅碟形,结构较为简单,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,每窝产卵2-4枚。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8日,拍摄人:王早利

拍摄于:2021年01月19日,拍摄人:吕娜,拍摄地:小安头

夜鹭(学名:Nycticorax nycticorax)国家三有保护动物。

特征:体长约61厘米。雌雄同色。成鸟额、头顶、枕、羽冠、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,后枕部有2~3根辫状白色冠羽。颈及胸白,两翼及尾灰色。腹白色,嘴黑色,脚黄色。幼鸟通体灰褐色,胸具浅色纵纹,背具浅褐色点斑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夏候鸟,全市河流湿地常见,城市公园可见。栖息于平原、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、池塘附近的大树、竹林。白天常隐蔽在沼泽、灌从或林间,晨昏和夜间活动。以小鱼、蛙及水生昆虫为食。繁殖期为4-7月,通常同其它鹭鸟一起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,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,结构较为简单,呈盘状,每窝产卵3-5枚。

拍摄于:2020年12月04日,拍摄人:王早利

拍摄于:2020年12月04日,拍摄人:王早利

黄斑苇鳽(学名:Ixobrychus sinensis)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,是一种中型涉禽。

特征:体长约32厘米。雌雄相似。成鸟顶冠黑色,上体淡黄褐色,下体皮黄,黑色的飞羽与皮黄色的覆羽成强烈对比。雌鸟头顶为栗褐色,上体棕褐色,具暗褐色纵纹。亚成鸟似成鸟但祸色较浓,全身满布纵纹,两翼及尾黑色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夏候鸟,见于全市湿地。栖息于有大片芦第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、水塘和沼泽中。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。主要以小鱼、虾、蛙、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繁殖期为5-7月,巢多置于距水面不高的芦苇杆或蒲草茎上,通常弯折少许芦苇杆作依托,用芦第叶编织而成,形状为盘状,每窝产卵4-7枚

大麻鳽(学名:Botaurus stellaris)属大型鹭类。

特征:体长约75厘米。雌雄同色。身较粗胖,头黑褐色,背黄褐色,具粗著的黑褐色斑点。颏及喉白且其边缘接明显的黑色颊纹。头侧金色,其余体羽多具黑色纵纹及杂斑。飞行时具褐色横斑的飞羽与金色的覆羽及背部成对比。嘴黄褐色,脚黄绿色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冬候鸟,见于全市湿地。栖息于河流、湖泊、池塘边的芦苇丛、草从和灌从中。夜行性,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。性情隐蔽,喜高芦苇,被发现时就地凝神不动,嘴垂直上指。被惊起时在芦苇上低低飞过。主要以鱼、虾、蛙、蟹、螺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

白琵鹭(学名:Platalea leucorodia)鹮科琵鹭属鸟类。

特征:体长约84厘米。雌雄同色。通体白色,长长的嘴黑灰色而呈琵琶形,前端黄色。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,自眼先至眼有黑色线。黑色的脚较长。

分布及习性:洛阳冬候鸟,见于黄河、洛河、伊河湿地。喜泥泞水塘、湖泊或泥滩。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,长时间站立不动。觅食时在水中缓慢前进,嘴往两旁用动以寻找食物。主要以虾、蟹、蛙、蝌蚪、蜥蜴、小鱼等动物性食物为食,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